

語言溝通及吞嚥評估
幼兒及青少年
言語治療評估一般分為標準化測試以及非標準化評估,治療師會按個案的需要採用合適的評估工具。評估覆蓋的範疇包括:
-
概念認知及遊戲技巧
-
口肌功能
-
語言理解和表達
-
發音:構音咬字
-
說度流暢度:流暢性及說話速度,俗稱「口吃」
-
聲線:聲帶狀況,發聲功能
-
社交溝通:情緒控制,社交溝通技巧
常用的標準化評估工具﹔
1. 香港學前兒童口語(粵語)能力測試 (TOPOL)
2. 香港兒童口語 ( 粵語 ) 能力量表 (HK COLAS)
3. 雷妮氏語言發展量表 (RDLS)
4. 香港粵語發音測試 (HKCAT)
5. 象徵性遊戲測試 (SPT)
非標準化評估方面,言語治療師會透過遊戲及互動過程,評估小朋友的能力。過程會因應個案的能力彈性調整難度,輕鬆愉快的評估環境亦有助小朋友展示真正的能力。完成評估後,治療帥會撰寫一份評估簡報,以及按個案的情況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。

成年人及長者
不同的疾病或身體損傷可能會引致語言溝通能力受損、吞嚥困難、構音障礙、口肌功能減弱,常見的成因包括中風、柏金遜症、認知障礙症、肌肉萎縮、腦部損傷、頭頸部癌症等。此外,隨著年紀漸長,口肌及吞嚥功能亦會自然退化。言語治療評估通常包括:
1. 了解病史:
- 與患者及其家屬面談,了解醫療歷史、日常狀況及飲食習慣
2. 語言能力:
- 語言理解能力:理解指令及問題
- 語言表達能力:口語表達、詞彙使用和語法結構
3. 構音及聲線:
- 分析說話清晰度,包括發音、聲線、聲調、語速、音調等等
4. 口肌功能:
- 評估下顎、唇部、舌頭等等口部肌肉的力量運用、活動幅度以及協調性,從而影響說話及吞嚥能力
5. 吞嚥能力:
- 評估吞嚥能力,包括對各種程度的食物和液體的承受能力,以減低誤吸或窒息的風險,確保安全進食
言語治療師會根據評估結果,與患者和其家屬討論治療目標,制定個人化的言語治療計劃。
